蚂蚁缘槐夸大国,蚍蜉撼树谈何易?一切逆历史发展前进的错误思潮和反动势力必将被发展前进的历史车轮所碾碎!
2022-07-05
互动:173
党的科技理论,催生了中国一系列科技战略的制定和实施,改进和完善了党对科技的领导,最大限度地开掘科技的真正价值和功能,实现了中国科技的崛起和辉煌,写就了中国科技史上最美丽的篇章,因而成为中国科技发展的不落太阳,照耀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征程,为人类做出更大的贡献。
1小时前
互动:4
美国世纪并没有能够实现诸如亨利·卢斯等寡头在一开始为其设定的目标,但它的确说明了试图通过武力统治世界的企图是要失败的。接下来一百年的任务不是去创造一个美国世纪,而是去创造一个全球世纪。在全球世纪中,美国的力量不仅被限制而且会被削弱,所有的国家都将出力解决威胁全人类的各种问题。
14小时前
互动:10
在以文彦博为代表的官僚士绅眼里,“士大夫”与“百姓”是截然不同的两个群体,后者的利益在前者那里体现不出来,前者的利益也没有义务让后者共享。而北宋朝廷的使命与其说是以保障后者的利益为主要目的,不如说是创建各种制度上的便利,让前者能更为愉悦的享有特权。今天一些史论,经常把“与士大夫治天下”放在嘴边,向人宣扬宋代政治如何“开明”,如何优待士阶层,但他们却有意或无意的忽视这段话的后半部分。
2022-07-05
互动:41
只有当他真正确立了历史唯物主义立场并认识到政治国家不过是市民社会的表现形式并被后者所决定,这一难题才被真正克服。
2022-07-05
互动:14
「由于公司的内部管理本身不是民主而是层级化,而且往往是专制的,这种革命性的经济企业形式的迅速扩张意味着越来越多的民众将过上的工作生活和大部分日常生活,并不是在民主制度内,而是在从属性的层级结构内」[89]达尔得出的结论是,当它被应用到现代工业经济中时,洛克式对私有财产的保护理论被曲解了,因为它同时使按层级制组织的公司免受所有内部民主的控制,同时也阻止政府从外部[对公司]实施任何此类控制。
2022-07-05
互动:15
“革命”兼具“革故”与“鼎新”之义。当它与“自我”连缀为“自我革命”时,就难免有“医者难自医”之慨。因此,当我们读到“勇于自我革命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先进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是天生的,而是在不断自我革命中淬炼而成的”这一重大论断时,便不禁会问:在浩浩汤汤的百年进程中,党以什么标准来审视乃至抉择对自己的革故鼎新,又何以能够坚持自我革命而永葆先进纯洁?
2022-07-04
互动:45
从索氏创作前后的变化可以看出,极端的政治偏见和反动的功利主义破坏了他原先还有的一点现实主义精神,断送了他的艺术才能。所有从事创作的人可以从索氏的活动中吸取一些有益的教训。
2022-07-03
互动:148
中央政府把乡村振兴定位为一项国计民生战略,说明乡村振兴的尽头不是资本化,也不是城市化。近日一位深耕多年的三农实践者感慨:“乡村振兴干了三四年了,很多人都有一种越干越没劲、越干越迷茫的感觉了。”乡村振兴有多元的参与角色和利益相关者——政府、农民、集体、企业、新型经营主体,但乡村振兴的主体是谁,乡村振兴的龙头是什么,依然有待明确。在多元的角色中,经常在话语中被提及却又似乎被闲置的角色是集体。
2022-07-02
互动:200
“后社会史论战时期”即《读书杂志》1933年停刊至1937年中国全民族抗战爆发这一历史阶段。在此期间史学界出现了三种相对于社会史论战的学术转向,代表人物分别是陶希圣、郭沫若以及侯外庐。陶希圣转向史料整理而回避马克思主义,走回类似胡适“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的实验主义路径;郭沫若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转向史料的整理与考证;侯外庐则潜心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的研究与运用。郭沫若和侯外庐从史料和
2022-07-02
互动:18
马克思立足于“资本一般”和作为不变资本的机器,分析了机器大工业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展中的特殊性,看到了科学等一般社会生产力必然会被资本吸收,转变为资本生产力,所以机器对工人直接劳动的取代并不会简单地直接导向资本主义的崩溃。这是马克思在深入分析资本生产过程本身的变革后对《57-58手稿》“机器论片断”中资本主义崩溃逻辑理解的超越,“他清楚地认识到,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是资本在作为物和生产关系双重维度上
2022-07-02
互动:23
人是可以改造的,那敌我矛盾就可以在一定条件下转化,而不是非肉体消灭不可。
2022-07-02
互动:108
延安时期的民心归向,是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人,在艰苦恶劣的环境下,建造令人向往的“天堂”生活[1],并为全国各地、社会各界了解、理解、认知、同情、拥护和支持的过程,是以延安为核心的民主解放力量发展壮大的过程,其“得民心者得天下”的成功经验,对于我们在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中凝心聚力,具有难能可贵的特殊精神启示。
2022-07-02
互动:59
农村集体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在农村的经济基础,是国家引导、推动、调控农村非公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依靠,是实现广大农民群众根本利益和共同富裕的根本保证,是中国共产党在农村执政的物质基础,是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的重要载体,是坚持和完善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的制度基础。
2022-07-02
互动:41
血沃中原肥劲草,寒凝大地发春华
2022-07-02
互动:21
我们有必要重申: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一个长期过程,农民在城里没有彻底扎根之前,不要急着断了他们在农村的后路,让农民在城乡间可进可退。
2022-07-01
互动:33
在资本的政治经济学中,资本是当然的生产要素。在劳动的政治经济学看来,“比如资本,如果没有雇佣劳动、价值、货币、价格等等,它就什么也不是。对西方经济学,我们应当从体系上保持警惕,用马克思主义之道,驭彼术器之用。
2022-07-01
互动:75
阶级分析作为理解中国共产党的行事逻辑和决策依据,为把握中国现代史的主题主线和主流本质提供了一条重要路径。如有的学者所言,阶级分析是中共政治思想的根基之一,离开阶级分析,中共成立以来的那些核心政治思想和理念就无从形成与发展,以此为指导的革命历史也将难以得到理解。
2022-07-01
互动:46
英国在俄乌冲突中的态度,远非“即兴表演”或哗众取宠的刻意炒作,而是基于自身实力和安全利益,对于欧洲安全格局深思熟虑的结果。通过积极介入俄乌冲突,英国意在扭转美欧中俄四方博弈的格局,一方面通过拉美压欧,维持跨大西洋阵营的团结;另一方面通过渲染“中俄威胁”,将世界拖入两极格局,进而扭转多极化的发展趋势。英国试图借助这一系列的运筹帷幄,先发制人占据主动优势,成为塑造欧洲新安全格局的“领导者”。
2022-06-30
互动:29
经过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探索,社会主义实现了从空想到科学的转变,使得观念真正反映社会历史的发展规律,而不再是人为的意识形态歪曲和建构。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与资本主义价值观的斗争,也经历了从“抵制资产阶级自由化”“警惕普世价值”的被动防守到明确提出“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发展历程。
2022-06-30
互动:25
,毛泽东经多方比较、慎重考虑而成为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在毛泽东来上海之前,受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影响,湖南掀起了轰轰烈烈的驱张(敬尧)运动。1920年到上海之前和上海期间,毛泽东受到陈独秀高度赞扬。在沪期间,毛泽东深入革命实践,尝试并逐步否定了无政府主义、工读主义等不同社会思潮。毛泽东到上海拜会酝酿筹建中国共产党的陈独秀并成长为马克思主义者,这件事看似偶然但其实有其必然性。正所谓“机遇垂青于有准备
2022-06-30
互动:60
赖特在《如何成为21世纪的反资本主义者》一书中进一步论述了三个与如何实现侵蚀资本主义战略密切相关的问题:第一,要把实现“经济民主的社会主义”作为超越资本主义的目标;第二,要把推进和深化民主进程作为逐渐削弱资本主义主导地位的可靠途径;第三,实现侵蚀资本主义战略的关键是塑造有效的、有政治组织的集体行动者。
2022-06-29
互动:31
正确认识中华民族史,要把中华民族的形成、发展同考察中国历史上分裂与统一的历史形势联系起来分析,揭示其中存在的规律性因素。在中国古代,统治阶级因对权力和利益的贪婪而引发战争,造成社会动乱,并往往把一些民族卷入其中,造成大规模的民族迁移所带来的苦难,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民族迁移则促成了民族间的交往交流交融。而当全国出现统一的政治局面时,这种交往交流交融所获得的成果则可得到巩固和进一步提升。
2022-06-29
互动:33
方玄绰虽然掌握经济权,看起来是一家之主,太太是他的傀儡,但反之,他为了养活妻小而忍辱苟活,不也正是鲁迅所说的男人作女人(家室)的傀儡吗?鲁迅的独异之处,就在于他看到即使人们取得了经济权,也仍然有其他有形无形的权力关系束缚着他们,在此为主,在彼为奴,终究无法摆脱互为傀儡、互为奴隶的困境。
2022-06-29
互动:8
在毛泽东看来,中国革命并不是一场由资产阶级领导的反封建革命,因为帝国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和基层的土豪劣绅——这三个互相勾结的势力,才是导致近代中国瓦解的内因和外因,这三者才是中国革命的对象。
2022-06-29
互动:80
6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回信勉励种粮大户指出,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对粮食生产,我一直都很关注,基层调研时也经常到田间地头看一看。这些年,党中央出台了一系列支持粮食生产的政策举措,就是要让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就是要让种粮农民有钱挣、得实惠,日子越过越好。希望种粮大户发挥规模经营优势,积极应用现代农业科技,带动广大小农户多种粮、种好粮,一起为国家粮食安全贡献力量。
2022-06-29
互动:101